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月子期間是寶寶出生的第一個月,也是新手父母最緊張的一段時間。因為在這個時間段,不僅寶寶處在一個非常脆弱的時期,父母也在一個適應期。因此及早的瞭解相關知識可以幫助你更快的調整到為人父母的階段。
從醫學角度來說,坐月子其實就是產褥期恢復的過程。剛剛分娩的媽媽需要一個時間段來調節自己,使自己恢復到懷孕之前的水準。目前醫學上這段時間大概是42天。
我們總結了產後護理需要瞭解的一些知識,希望各位新媽媽和孩子都能健康度過產後時期。
只有休息好,身體才能更快的恢復。這樣才能有一個好的起點,從而完美過渡到之後的養育工作。
因為寶寶每隔2~3小時就需要餵奶,所以母親需要配合寶寶的生物鐘進行休息,抓緊每一段時間進行小睡。
注意適度用眼,月子期間由於激素變化,長時間用眼會比較累,因此看電子產品需要適度。
清潔會陰:
很多媽媽在分娩過程中會損傷產道,因此產後會排除惡露。這個過程非常容易感染尿道,所以每天需要多次對會陰進行清潔。
包括:經常用溫水沖洗下身;每天用碘酒塗抹傷口;勤加更換護墊。
正確刷牙:
不要聽信網上很多說月子不能刷牙的謠言,也最好不要用紗布海綿之類的“月子牙刷”。很多人的實踐證明這些都不靠譜。最科學的辦法就是使用軟毛牙刷,輕輕刷牙,並且用溫水,防止刺激牙齦。
如何洗頭:
如何洗澡:
室內通風,媽媽防風
保持室內合適的室溫通風,但是媽媽需要防風。
不同的季節和地區有不同的環境,主要就是注意保持室內的空氣清新,每天通風最少一個小時;另外要保證室內溫度和濕度都合適;如果吹空調,那麼需要調整方向,保證媽媽和寶寶不會被直吹。
媽媽儘量避免外出,如果外出,也需要做好保暖措施。
不要碰涼水
這裡的意思是,儘量不要讓媽媽接觸溫度比較低的東西,比如涼水和冰箱等。
月子菜譜可根據季節、蔬菜的時令情況做調整,每天攝入的內容需包括新鮮蔬菜、蛋白質(瘦肉、海魚、蛋奶等)、及碳水化合物(米麵、粗糧等),同時需要多飲用湯水,保證母乳的充分分泌。
1、少食多餐、定時定點
在懷孕期間,脹大的子宮會對其他器官造成壓迫,產後新媽媽胃腸功能還沒有恢復正常,所以在月子裡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。既保證營養,又不增加胃腸負擔,讓身體慢慢恢復。
吃飯時間設定:
早餐 7:30,上午加餐 9:30,午餐 12:00,下午茶 15:30,晚餐 18:00,夜宵 20:00
2、清淡飲食、防止水腫
剛剛經歷生產的媽媽,體內比常人要有更多的水分,如果產後不注意飲食,食用含鹽量過高的食物,會加重體內水瀦留,容易造成水腫。
①飲食應以清淡為主,切忌大魚大肉、盲目進補,大量油脂的攝入也容易堵奶
②如蔥、薑、大蒜、花椒、八角等熱性的調料,要少於平時,這些放的多容易讓母乳比較熱性,導致寶寶上火
③食鹽和調味料還是可以放的,清淡一些就好,不能矯枉過正。
3、遠離咖啡、茶和碳酸飲料
這些飲料有興奮作用,會通過乳汁影響寶寶,導致寶寶出現煩躁、嘔吐、睡眠不安、消化不良等症狀
除了興奮作用之外,茶內的酚類物質、茶鹼能夠影響鐵元素的吸收,造成貧血和營養不良,度過月子期,哺乳期也不要喝這些飲料
4、注意補鈣補鐵
新媽媽在懷孕期間和生產過程中會丟失大量的鈣和鐵,在哺乳期間對鈣、鐵的需求量也會很大。
牛奶、豆製品、蝦皮、雞蛋都是很好的補鈣食物,菠菜、豆製品、血製品、肝臟、黑木耳則是很好的補鐵食品。
1、氣味大的食物
媽媽的飲食會影響母乳的味道,導致寶寶不喜歡喝奶,比如大蒜,咖喱粉,辣椒面,洋蔥,捲心菜,花菜,西藍花等。這些需要媽媽細心的觀察。
2、易過敏的食物
如果寶寶出現腹瀉的情況,有寶寶乳糖不耐受或某些食物過敏的可能性,可以給新生兒做個過敏原篩查,直接測出來新生兒哪些食物會過敏,媽媽在平時飲食中避免攝入。
1、控制膳食中總的脂肪量
①脂肪會影響哺乳媽媽的食欲及消化功能,而且會導致寶寶出現脂肪瀉的情況
②炒菜油要少放; 煲湯的材料宜選擇一些脂肪較低的肉類,如魚類、瘦肉、去皮的禽類、瘦排骨等,也可喝蛋花湯、豆腐湯、蔬菜湯等;
③如果用脂肪含量高的肉類煲湯,一定要將上面的浮油撇掉再食用;
2、高油脂高熱量的油炸食品、加工食品
含油的餅乾、曲奇、蛋糕、炸雞、薯條、薯片等,含有不健康的脂肪酸,所以最好少吃或者不吃
3、含糖量高的食物和飲料
比如可樂、甜茶、甜點。WHO已經明確規定了添加糖的攝入量,每天不超過25g, 而瓶330ml的可樂就可以提供35g的添加糖,除此之外,提供不了任何有益成分。
1、惡露不淨
惡露量多或慢慢減少又突然增多,血性惡露持續2周以上,且為膿性,有腥臭味,可能出現了細菌感染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。
2、產後骨盆、恥骨痛
大腿根部酸痛就是恥骨痛(恥骨位於大腿根和小腹的交界處),一般來說幾個月~1年會緩解,但如果能儘早的進行產後骨盆恢復,可以減少時間。
做骨盆運動
新媽媽2周後可以進行骨盆運動,雙手撐地,跪撐,把其中的一隻腳舉起,往後伸展,要感覺到自己的臀和腳踝有伸展的感覺,每天早、晚各做一次,每次左右腳輪替各做5次。
慢慢的當新媽媽體力恢復的比較好的時候,可以逐步增加更多的鍛煉手段。
①仰臥坐/右側麻花式拉伸
②反向卷腹
③平板支撐
3、手關節痛
很多媽媽由於激素變化,會導致手腕的關節囊和附近的神代出現張力失調,整個時候如果從事過多的家務勞動、過多抱孩子、接觸冷水,都會導致關節痛。
如果出現了手腕酸痛,一定要注意保暖,避免過早的接觸冷水,
不要去按摩店按摩,這個會加重病症,手腕酸痛這一不適感會在幾個月後激素趨於平穩的時候,恢復正常。
4、乳房脹痛
大部分媽媽都會出現乳房脹痛的問題,因為大量的乳汁分泌後,寶寶吃不完,乳汁就會憋在乳房裡,形成漲奶,引起乳房脹痛。乳房脹痛千萬不能忽視,因為長時間的漲奶容易引起乳腺炎的發生,漲奶的時候一定要及時處理防止堵奶。
①讓寶寶多吮吸乳房
②及時擠出或吸出乳汁
③冰敷減輕脹痛感
5、乳腺炎
乳腺炎產生的原因包括:
①病毒入侵
②乳汁淤積
③免疫力下降
應對產後乳腺炎的方法:
①從孕期就開始護理乳頭
②保持乳房及乳頭清潔
③儘量排空乳房
④正確的哺乳姿勢
⑤注意護理乳頭傷口
⑥可以用冷敷和服用止疼藥的方式緩解疼痛
⑦有問題及時就醫
6、乳頭皴裂
乳頭皴裂重在預防,包括孕期乳頭護理、哺乳前後對乳房的清潔、不讓寶寶含乳頭睡覺等,但如果出現了乳頭皴裂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,儘快恢復乳頭健康。
①先用溫開水清洗皴裂部分
②塗濃度10%魚肝油鉍劑或複方安息香酊
③餵奶前,先將乳頭上的藥物洗淨,然後佩戴乳頭保護罩再餵奶。
④如果皴裂嚴重,應停止餵奶24~48小時。這段時間可以用吸奶器吸出後,用奶瓶餵養。
7、產後便秘
適當做運動,同時可以鍛煉提肛運動,早晚各做1次,每次10~30次
飲食調整:
①補充膳食纖維
②切忌吃過涼的食物
③吃一些營養易消化的食物
④多喝溫水
8、產後痔瘡
產後痔通常在產後2~3周內出現,如果出現了產後痔應儘快應對,因為不但會造成身體的不適感,還會增加新媽媽的精神負擔。
9、產後腰疼
產後腰疼的症狀:
①腰臀和腰骶部日夜疼痛,有些新媽媽還會伴隨一側腿痛在·
②疼痛部位多在下肢內側或外側,可能伴有下肢沉重、酸軟等症狀
③在咳嗽、打噴嚏或大便時候,會導致腹壓增加,從而導致疼痛加劇。
應對方法:
①熱水袋或熱毛巾熱敷
②適當按摩背部及雙腿也可緩解腰腿痛
③多注意休息,不要過久的站立和端坐,更不要負重
④注意補充營養,尤其是富含鈣、磷等骨骼必須的成分的食物
⑤注意保暖不要著涼,不要用冷水洗手洗腳洗澡,不要光腿光腳
⑥身體允許的情況下,保持適度的運動
10、盆底肌損傷、尿失禁
小便過頻(日均8次以上)、感覺排尿不乾淨,每次咳嗽或者大笑的時候都會有尿液漏出來,這些都是產後尿失禁的表現,歸根原因是在妊娠、分娩過程中骨盆底損傷造成的。
應對方法:
①產後2~3天內
大多數媽媽這個階段都不會有太多尿意,甚至完全不想上廁所,這不代表膀胱裡沒有尿,很多新媽媽在根本沒有尿意或者是沒有排尿意識的情況尿尿了,這個其實就是尿失禁。
這個時候新媽媽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增加排尿的次數,防止過多的尿液對膀胱造成傷害。
②產後1個月內
這個階段,新媽媽的盆底肌肉還未回復到耐得住承受各種壓力的狀態,如果運動不當反倒容易增加腹壓,不利於骨盆底的複健。只可以做一些輕度的複健的運動。
③產後1個月後
自然分娩的媽媽這個時候會陰疼痛感基本消失,可以正式做一些骨盆底肌肉的鍛煉行為。建議從5周開始至少鍛煉到8周,最好一直堅持下去,可以恢復到孕前水準。
④產後4個月
一般尿失禁屬於階段性的小問題,加以複健,一般在產後4個月會消失、排尿也會恢復正常,但如果在產後4個月,新媽媽還會出現尿失禁的問題,應儘快就醫,以免影響以後的日常生活。
11、產後脫髮嚴重
因為激素的變化,很多新媽媽在生寶寶後都會掉頭發、而且頭髮會特別的脆,很容易斷,生寶寶後2~3周尤為嚴重,其實不必驚慌,屬於生理性脫髮,慢慢都會恢復回來。
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,頭髮本身每隔5年就要全部更替一次,分批分次的進行,一撥脫落一撥生長,所以不容易被察覺出來,但是孕期由於雌性激素變化,讓頭髮生長緩慢、頭髮的壽命也會延長“超期服役”,生過寶寶後的2~3周,之前“超期服役”的頭髮會紛紛“退役”,所以出現了產後脫髮,這個都是身體的正常現象,等到激素內分泌恢復正常,脫髮現象會逐漸停止,發量和發質也會恢復正常。
但如果是精神焦慮導致的脫髮需要注意,長時間焦慮、情緒不好會導致大腦皮層功能失調(並非是孕媽媽和哺乳期媽媽,正常人如果長時間精神不佳也會脫髮,但孕媽媽會更嚴重些),從而讓頭皮供血不足,使得頭髮營養不良而脫落,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調整,以後則不容易恢復發質發量。
12、產後抑鬱症(需要重點關注)
因為激素的快速變化、媽媽自身身體虛弱、角色的轉化、家人由從自己為中心變成以寶寶為中心、照顧寶寶的疲勞、自身身材的變化、對經濟的焦慮等等諸多原因,很容易讓新媽媽內心脆弱敏感,出現想哭、哭泣、傷感、心情抑鬱等情況。
有80%的媽媽會有產後抑鬱的情況出現,有些可能在幾天內恢復正常,有些可能會持續1~2年,持續久的,很多都是分娩時有異常、缺少丈夫家人精神支持的。作為新爸爸,我們一定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,瞭解准媽媽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,理解新媽媽,支持她們。
准爸爸如果理解不了,可以再看一遍上邊標黑斜體的部分,如果是你,你有可能很平和的心態面對麼,或許熬幾個夜,你就堅持不了了,開始有暴躁的脾氣了。
①新媽媽調整好心態
把從妊娠到分娩,當成一種寶貴的體驗,生完寶寶後,不要追求完美,不要想要特別好的照顧到孩子的方方面面,在照顧寶寶的同時,更要照顧好自己。有一些疑惑的時候,可以及時和丈夫家人商量、向朋友訴說,尋求幫助。
②家人幫忙分擔壓力
作為新爸爸,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一新角色,及時轉換。你已經不是丈夫了,而是爸爸,多幫媽媽考慮、多分擔一些家庭和寶寶的事物,如洗寶寶衣物、換尿布、起夜餵奶拍嗝等。如果爸爸能和新媽媽成為並肩戰鬥的戰友,會給新媽媽極大的安慰。
③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和輿論環境
家裡要乾淨整潔,溫度濕度事宜、空氣清新。生完寶寶後,多聽聽新媽媽的需求看是否願意被更多的探視,探視如果比較多,第一是累,影響媽媽和寶寶的休息。第二是有的人智商情商喜人,會聊一些婆媳、寶寶性別、體型恢復、經濟負擔等話題,給新媽媽添堵。
13、哺乳期媽媽用藥原則
①不要隨意亂服藥
②無需隨意中斷哺乳
③服藥後調整哺乳時間
④不要服用避孕藥
⑤不可濫用中藥